在這一頁
球員道具分析中的常見謬誤
在這一頁
簡介
球員道具的數學原理 - 第 5 篇(共 5 篇)
系列導航:
- 第一篇文章:理解線條背後的數學原理
- 第二條:球員道具投注的預期價值
- 第三條:道具賽的變異數與資金管理
- 第四條:同場串關:相關性的數學原理
- 第五條:球員數據分析中常見的謬誤(您目前所在位置)
導致投注者損失金錢的認知和數學錯誤
介紹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教育用途,並非投注建議。其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導致糟糕投注決策的心理和數學迷思,而非保證提供必勝策略。
在本系列文章的第 1-4 篇中,我們建構了一個用於球員屬性分析的綜合數學架構:
但即便擁有完美的數學工具,人類的心理和認知偏誤也會誤導我們。本文將探討道具投注中最常見的謬誤——直覺和分析上的錯誤,這些錯誤都會讓投注者蒙受損失。
我們將涵蓋以下內容:
- 賭徒謬誤與小數定律
- 手感火熱謬誤與真正的連勝/連敗
- 近因效應和資訊的適當權重
- 均值迴歸(數學處理)
- 確認偏誤和選擇性統計數據
- 敘事謬誤
- 樣本量忽略
理解這些謬誤是建立一套嚴謹、數學上合理的道具投注方法的最後一步。
賭徒謬誤:對獨立性的誤解
賭徒謬誤是指錯誤地認為過去的獨立事件會影響未來的機率。在道具投注中,它表現為:
「A球員已經連續5場比賽得分低於他的總得分了。他今晚肯定會得分超過!”
為什麼這樣做是錯的
如果每場比賽都是獨立事件(對於許多道具來說,這是一個合理的假設),那麼今晚總分超過預設值的機率不會因過去的結果而改變。形式上:
對於獨立事件,條件機率等於無條件機率。過去的結果對今晚的結果沒有預測價值。
數學的現實
假設一名球員每場比賽都有 50% 的機率超過他的得分線(這是一個公平的投注)。那麼他連續 5 場比賽得分低於得分線的機率是多少?
這種情況很罕見(發生機率為1/32),這讓人感覺他「該」打出一個大分了。但這只是錯覺。 3.125%的機率是在連勝開始之前計算的。現在連勝已經發生,情況就不同了:
硬幣(或玩家)沒有記憶。每一局遊戲都是全新的,勝負各半。
過去的結果確實重要
過去的結果能夠更新我們對潛在機率的估計,因此具有參考價值。例如,如果我們認為某位球員得分超過預設值的機率為 50%,而他連續 10 場比賽得分低於預設值,那麼:
- 我們運氣不好(0.5^10 = 0.1% 的機率),或
- 我們之前估計的50%是錯誤的,實際機率更低。
貝葉斯推理表明我們應該更新為選項 2。但這與賭徒謬誤不同——我們不是說“他應該得到”,而是說“我們的機率估計可能不正確”。
範例
球員A的得分預測值為24.5。你最初根據賽季數據(n=50場比賽,28局)估計他得分超過24.5的機率為55%。但他現在已經連續5場比賽得分低於24.5了。
賭徒謬誤回應: “他該贏了!我要重註大分!”
正確的貝葉斯分析結果: “這5場比賽的樣本表明,我55%的估計值可能過高。總共有50場比賽,其中28場是大分(這5場比賽之後有23場大分,27場小分),我的更新估計值為23/50 = 46%。我不應該投注大分。”
這種謬誤認為過去的結果會使相反的情況更有可能發生。而正確的觀點則認為,過去的結果有助於我們估計真實的潛在機率。
「手感火熱謬誤」與真正的連勝/連敗
「手氣好」謬誤則與之相反:認為最近的成功可以預測未來的成功,而這種預測並沒有數據支持。
“B選手最近6場比賽都打出了大分。他狀態火熱!押大分吧!”
研究
經典心理學研究(Gilovich、Vallone 和 Tversky,1985)分析了籃球投籃,發現沒有證據表明連續投籃命中會增加下一次投籃命中的機率。球員連續投籃命中後再次投籃命中的機率並不比連續投籃不中後更高。
這表明「手氣好」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錯覺——人類會在隨機序列中看到模式。
但等等——條紋現象真的存在嗎?
最近的研究(Miller & Sanjurjo,2018)表明,最初的分析存在一個細微的統計缺陷。經過更精確的分析,可以發現籃球投籃中存在「手感火熱效應」(命中率提升約2-4個百分點)的證據並不充分。
所以真相是複雜的:
- 大多數人們認為的「手感火熱」其實是隨機波動,表現為某種模式。
- 確實有手感火熱效應,但影響很小(2-4個百分點,而不是20個百分點)。
- 即使輕微的連勝或連敗是真實存在的,過度重視近期表現仍然是謬誤。
數學測驗
如何判斷連勝是真實發生的還是隨機發生的?計算偶然觀察到連勝的機率。
有 50% 真實機率的球員連續投出 6 個回合。機率:
這種情況雖然不太可能,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如果100名玩家每人打40場比賽,我們預期會有幾名玩家純粹出於偶然地取得6連勝。
正確解讀:這連串事件只能勉強證明真實機率超過50%,但並非強而有力的證據。我們應該適度更新估計值(或許從50%調整到52-54%),而不是大幅修正到75%。
均值回歸(預覽)
「手感火熱謬誤」忽略了均值回歸現象:極端表現之後往往會出現相對較不極端的表現。我們將在下一節中從數學角度探討這個現象。
均值迴歸:數學原理
均值迴歸是一種統計現象,而非心理偏差。極端值之後往往會出現不那麼極端的值,這是數學上的必然規律。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任何觀察到的表現都包含兩個組成部分:
當我們觀察到極端表現(非常高或非常低)時,很可能是:
- 真正的技能有些極端,而且
- 隨機變異在同一方向上表現得極為極端。
在下一場演出中,我們期待:
- 真正的技能保持不變
- 隨機變異會更接近平均值(根據隨機性的定義)。
因此,下一次表現可能不會像第一次那樣極端——這就是均值回歸。
回歸公式
如果球員的近期平均表現為 X_recent,長期平均表現為 X_longterm,則其預期的下一次表現為:
其中 w 是賦予最新數據的權重,它取決於:
- 近期資料的樣本量(樣本數越大→w值越高)
- 玩家穩定性(越穩定→w值越高)
- 變化原因(傷病恢復→w值升高;隨機連勝→w值降低)
體重的大致參考標準:
其中 n_recent 是最近樣本的大小,k 是一個常數(對於大多數玩家屬性來說約為 30-50),表示我們對長期資料的信任程度。
範例
C球員生涯200場比賽場均籃板6.2個。最近10場比賽,他場均籃板9.5個。我們預測今晚的比賽結果如何?
簡單粗暴的方法: “他最近的平均得分是 9.5 分,所以預測他今年的得分也是 9.5 分。”
正確的迴歸方法:
E[今晚] = 0.20 × 9.5 + 0.80 × 6.2
= 1.90 + 4.96
= 6.86 個籃板
我們預測他場均籃板數為 6.86 個,這比他近期的火熱狀態更接近他的職業生涯平均水平。這解釋了他近期場均 9.5 個籃板很可能包含正的隨機波動。
回歸程度如何?
迴歸量取決於樣本大小:
| 近期樣本量 | 近期權重 | 職業生涯的分量 |
|---|---|---|
| 5場比賽 | 約11% | 約89% |
| 10場比賽 | 約20% | 約80% |
| 20場比賽 | 約33% | 約67% |
| 40場比賽 | 約50% | 約50% |
如果只有5-10場「火熱」表現,我們應該將生涯數據權重提高80-90%。但多數投注者恰恰相反,過度看重近期數據。
近因效應:上一局謬誤
近因效應是指人們傾向於過度重視近期資訊而低估較早訊息,這種傾向超出了統計上的合理範圍。
常見表現
“D球員上場比賽得了35分。他今晚的得分線是24.5分。輕鬆超過這個分數!”
問題:單次遊戲樣本量為 n=1,標準誤差龐大。正如我們在第二篇文章中所示,當 n=1 時,標準誤差為:
單場比賽幾乎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它完全是噪音,沒有一點訊號。
實例分析:正確的權重
球員D的情況:
- 生涯場均得分:22.5 分(n=300 場)
- 本季:場均 24.0 分(n=50 場)
- 上一場比賽:35 分(n=1 場)
- 今晚的盤口:24.5 分
近因效應: “他上一場比賽得了35分!賭他大分!”
正確的統計反應:以變異數倒數加權(樣本越大,權重越大)。
賽季體重 = 50 / (300 + 50 + 1) = 14.2%
上一場比賽權重 = 1 / (300 + 50 + 1) = 0.3%
估算值 = 0.855 × 22.5 + 0.142 × 24.0 + 0.003 × 35
= 19.24 + 3.41 + 0.11
= 22.76 分
上一場比賽(35分)只是將我們的預測從22.5提高到22.76。正確的預測應該遠低於24.5,而不是高於它。
當最新資訊更重要時
只有當情況改變存在結構性原因時,才應更重視近因效應:
- 傷病恢復(球員恢復到完全健康狀態)
- 角色調整(進入先發陣容,增加上場時間)
- 教練更換(新體系較適合球員)
- 交易(更好的團隊,更好的利用率)
如果沒有結構性原因,近期的表現大多是噪音,應該只根據樣本量進行加權。
確認偏誤:只看到你想看到的
確認偏誤是指人們傾向於尋找、解釋和回想那些能夠證實自己已有信念的訊息,而忽略與之相矛盾的證據。
它如何在道具投注中體現?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結論。讓我找找數據來佐證…”
- 「他最近10場比賽中,有8場勝過這條線!」(暫且忽略他本季20勝30負的戰績)
- 「他對這個對手場均能拿下28分!」(精選數據:n=3場比賽)
- 「他的球隊主場得分更多!」(確實如此,但賠率已經反映了這一點)
統計上的危險
只要變數夠多,總能找到某位球員表現優異的分組。這屬於資料探勘,而非資料分析。
例如:如果你測試 20 種不同的分組(主場/客場、對陣勝率高的球隊、對陣排名前 10 的防守球隊、日場比賽等),你很可能會發現 1-2 種分組,其中球員純粹是出於偶然,超過其預期得分的機率達到 70% 以上。
數學原理:
7次以上成功機率 = 17.2%
如果你測試 20 個分段:
預期出現 7 次或以上成功的次數 = 20 × 0.172 = 3.44
即使面對實力五五開的玩家,你也會純粹出於偶然發現 3-4 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分差。
解藥
- 預先註冊您的分析:在查看資料之前,先確定您要考察的因素。
- 僅使用大樣本:在信任任何拆分結果之前,樣本量必須 n≥30。
- 反過來測試:對於你找到的每一個「優點」數據,也要同樣努力地尋找「缺點」數據。
- 使用系統化的架構:對每個道具都遵循相同的分析流程(參見第 2 條)。
樣本數忽略:小數定律
忽略樣本數不足是指未能考慮樣本量對信賴度的影響。小樣本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投注者往往將其視為可靠的結果。
數學的現實
從com/article/expected-value-in-player-prop-betting/">文章 2,請記住,標準誤差取決於樣本大小:
95% 信賴區間的寬度約為 ±2 SE:
| 樣本量 | 標準誤差 | 95% 信賴區間寬度 |
|---|---|---|
| 5場比賽 | 22.4% | ±43.8% |
| 10場比賽 | 15.8% | ±31.0% |
| 25場比賽 | 10.0% | ±19.6% |
| 50場比賽 | 7.1% | ±13.9% |
| 100場比賽 | 5.0% | ±9.8% |
關鍵資訊: 10場比賽中,7局的機率為70%,因此95%信賴區間為[39%, 100%]。這與39%到100%之間的真實機率相符。數據幾乎無法告訴我們任何資訊!
範例
兩名玩家:
球員 E:在近 10 場比賽中,勝率超過預設值的機率為 70%(7 勝 3 負)
球員F:近100場比賽勝率超過預設值70%(70勝30負)
問題:我們應該更信任哪70%的人?
玩家 E(n=10):
95% 信賴區間 = [41%, 99%]
玩家 F(n=100):
95% 信賴區間 = [61%, 79%]
玩家F的70%勝率更可靠。玩家E的勝率很可能只有50%,只是運氣好而已。
最小樣本量規則
對於任何拆分或子集分析:
- n < 10:完全忽略純噪音
- n = 10-30:證據較弱,謹慎使用
- n = 30-50:證據中等,值得考慮。
- n > 50:證據充分,可用來可靠估計。
大多數道具投注者經常違反這項規則,只相信 5-10 場比賽的樣本。
敘事謬誤:故事重於統計數據
敘事謬誤是指圍繞隨機或統計現象來建構解釋性故事,然後用這些故事來預測未來的傾向。
共同敘事
- “他動力十足,因為他要對陣的是老東家!”
- “他們總是全力以赴地迎戰對手!”
- “這是一場必須贏的比賽,他一定會挺身而出!”
- “他正處於合約年,他會格外專注!”
為什麼敘事是危險的
這些說法有時或許屬實,但它們有以下問題:
- 不可證偽性:如果他表現出色,這種說法就得到了證實。如果他表現不佳,我們就用其他理由搪塞過去(「他動力太強,壓力太大了」)。
- 後見之明偏差:事後,我們會建構一些敘事來「解釋」結果。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敘事本身就具有預測能力。
- 樣本量=1:我們只會記得某人「發揮出色」的那一次,而不會記得他們20次表現不佳的情況。
測試
在根據某種說法下注之前,請先問問自己:
- 這可以測試嗎?我可以收集以往案例的資料嗎?
- 數據顯示了什麼?球員在對陣老東家時是否真的表現得更好(平均而言,在樣本量足夠大的情況下)?
- 這種影響是否已反映在價格上?如果這是一種已知現象,博彩公司應該已經對此進行了調整。
例如:「復仇遊戲」敘事
旁白:“球員G總是對他的老東家發飆!”
測試一下:球員G自被交易以來,已經與老東家交手4次。結果分別為:28分、18分、32分、22分。平均得分:25分。
生涯平均得分:24 分(n=200 場比賽)。
分析:
生涯:場均 24 分(n=200)
樣本數 n=4 的標準誤 = √[變異數/4] ≈ 12 PPG
差值 = 25 - 24 = 1 PPG
統計顯著性 = 1 / 12 = 0.08 個標準差
「復仇遊戲」效應在統計上與零沒有顯著差異。這種說法缺乏數據支持。
敘事的重要性
當敘述能夠指出可以用資料驗證的結構性變化時,它們就很有用:
- 「他缺席了20場比賽後現在已經恢復健康」→ 看上場時間、使用率
- 新教練為他設計了更多戰術 → 看每場比賽的投籃次數和觸球次數
- 「球隊擺爛,他上場時間會更多」→ 看實際上場時間趨勢
但要利用敘述來確定要測試的內容,而不是將敘述本身當作測試。
相關性與因果關係
這是道具分析中常出現的經典錯誤:
「當A隊得分超過110分時,H球員場均得分28分(n=12)。他的數據是24.5,我認為今晚A隊會得115分。輕鬆超過!”
問題
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可能有多種解釋:
- 球員影響球隊得分:當球員 H 表現優異(得分 28 分以上)時,球隊得分 110 分以上(因果關係:球員 → 球隊)
- 團隊得分導致球員得分:當球隊表現出色並得分超過 110 分時,球員 H 將獲得更多機會並獲得更多分數(因果關係:團隊 → 球員)
- 共同原因:兩者同時發生是由於第三個因素(例如,對手防守薄弱導致兩者同時發生)。
- 反向因果關係:樣本是精心挑選的-你看到的比賽都是因為某位球員得分超過28分,所以球隊得分超過110分。
為什麼這很重要
如果解釋 1 是正確的(球員導致球隊得分),那麼你不能用「球隊將得 110 分」來預測球員的表現——因果關係正好相反。
如果解釋 4 是正確的(反向因果關係),那麼相關性對於預測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你選擇的比賽玩家本來就很厲害。
測試
要確定因果關係方向,請檢查:
- 時間順序:什麼先發生?第一個進球?第一節比賽表現?
- 自然實驗:玩家得分低但團隊得分高,或反之亦然的比賽
- 控制變數:在控制對手實力後,相關性是否仍成立?
通常來說,最穩健的假設是:沒有證明因果關係的關聯性沒有預測價值。
案例研究:避免多重謬誤
讓我們分析一個可能讓我們誤入歧途的道具,並展示如何正確思考。
情況
球員 J:總助攻數超過 8.5 次,賠率為 -110
數據:
- 生涯場均助攻數:7.2次(n=300場)
- 本季:場均 8.0 次助攻(n=45 場)
- 最近8場比賽:場均10.5次助攻(8場超過8.5次)
- 今晚的對手:場均允許對方控球後衛獲得 9.2 次助攻(聯盟平均:8.5 次)
- 今晚對上老東家
謬誤推理
賭徒謬誤回應: “最近8場比賽8勝0負?他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押小分!”
- 錯誤:如果真實機率超過 50%,則預期會出現連續波動,而不是出現衰退跡象。
應對手感火熱謬誤: “最近8場比賽8勝0負!他狀態正佳!輕鬆拿下大分!”
- 錯誤: 8 場比賽樣本量太小;過分強調了近期的表現;沒有考慮均值回歸。
敘事謬誤回應: “復仇之戰!他要讓他的老東家好看!賭局結束!”
- 錯誤:沒有數據顯示復仇遊戲效應;此特定情況下樣本量為 1;無法證偽的敘述。
確認偏誤反應: “他最近表現出色,對手送出助攻,這是一場復仇之戰——一切都表明比賽結束了!”
- 錯誤:只挑選支持性證據;不審查相反的證據(職業生涯平均遠低於該線)。
恰當的分析
步驟 1:以樣本量稱重
賽季體重變化 = 45 / (300 + 45 + 8) = 13%
近期權重 = 8 / (300 + 45 + 8) = 2%
基本估計值 = 0.85 × 7.2 + 0.13 × 8.0 + 0.02 × 10.5
= 6.12 + 1.04 + 0.21
= 7.37 次助攻
第二步:根據對手調整策略
對手場均允許對手送出 9.2 次助攻,而聯盟平均為 8.5 次,相差 0.7 次助攻。這雖有意義,但差距並不大。
步驟 3:考慮不確定性
助攻的標準差通常約為 2.5。假設估計值為 8.07,而基準值為 8.5:
P(超過 8.5) ≈ 47%
步驟 4:計算 EV
結論
透過避免謬誤(熱手謬誤、敘事謬誤、近因效應、確認謬誤)並使用適當的統計方法(樣本量加權、均值回歸、不確定性量化),我們得出的結論與直覺/謬誤推理所暗示的結論截然不同。
嚴謹的分析顯示應該放棄。而所有謬誤的分析都表明應該下注——這恰恰說明了理解謬誤至關重要。
摘要:謬誤及其應對方法
| 謬論 | 錯誤 | 解毒劑 |
|---|---|---|
| 賭徒謬誤 | 認為過去的結果會影響未來獨立事件的觀點 | 理解獨立性;僅使用歷史資料來更新機率估計 |
| 熱手謬誤 | 過度強調近期表現作為預測指標 | 檢定連勝是否具有統計意義;預期迴歸平均值 |
| 近因效應 | 過度強調近期比賽數據而非職業生涯數據 | 以樣本量加權;權重約0.3%時使用n=1,而非50%。 |
| 均值回歸 | 未能預料到極端表現會趨於平緩 | 使用加權平均值:w × 近期 + (1-w) × 生涯 |
| 確認偏誤 | 挑選支持既有觀點的數據 | 預先註冊分析;同樣努力地尋找相反的證據 |
| 忽略樣本量 | 將小樣本視為可靠樣本 | 任何分割都需要n≥30;計算信賴區間 |
| 敘事謬誤 | 用無法證偽的故事取代數據 | 用數據檢驗敘述;重點關注結構性變化 |
| 相關性≠因果關係 | 假設相關性意味著預測關係 | 檢驗因果關係方向;需進行自然實驗 |
建立一個不易出錯的投注流程
為了系統性地避免這些謬誤,需要建立一套一致的分析流程:
1. 使用標準化框架
對每個道具都按照相同的步驟操作,並基於文章 1-4 中的完整框架進行建造:
- 利用文章 1中的技術(賠率轉換、持倉計算)提取市場信息
- 收集歷史資料並計算信賴區間(第 2 條)
- 以樣本量加權並對平均值應用迴歸(第 2 條)
- 謹慎運用情境調整(第二條)
- 計算期望值(第二條)
- 使用凱利準則進行投注規模計算(文章 3 )
- 如果對同一場比賽中的多個道具進行投注,則需要考慮相關性(第 4 條)
永遠不要因為「感覺」或「直覺」而偏離你的流程。
2. 記錄決策日誌
記錄每筆投注:
- 你的機率估計和推理
- 你考慮了哪些數據?
- 你忽略了哪些數據?為什麼?
- 結果和球員實際表現
每季回顧:你是否陷入了某種模式?是否過度重視近期比賽?是否選擇性地引用資料?
3. 計算校準值
下注 50 次以上後,測試一下你的校準:
- 當你估計機率為 55% 時,道具命中率是否約為 55%?
- 當你估計機率為 65% 時,道具命中率是否約為 65%?
如果你的校準不準確(估計為 60%,但實際上達到 50%),你就陷入了謬誤——很可能是過度自信和確認偏誤。
4. 使用基本費率
始終以基準率(職業生涯平均值、賽季平均值)為起點,並需要強有力的證據才能證明其偏離基準。舉證責任在於近期數據,以推翻大樣本職業生涯數據。
5. 接受不確定性
以範圍而非具體數值表示估算值:
- 錯誤:“我估計機率正好是 57.3%”
- 好的:「我估計機率在54%到60%之間,最佳猜測是57%」。
這種謙遜可以防止過度自信和過大的賭注。
6. 尋找反駁證據
在下注之前,務必刻意尋找不下注的理由。如果你找不到任何反駁證據,表示你尋找得還不夠仔細──這就是確認偏誤在作祟。
結論
本文是我們關於球員道具數學原理的五篇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我們之前已經探討了以下內容:
- 文章一:如何解讀賠率、將賠率轉換為機率以及了解博彩公司抽水策略
- 第二條:如何根據資料計算期望值並估計真實機率
- 第三篇:如何運用凱利準則優化投注額度並管理資金
- 第四條:相關性如何影響同場串連投注以及為何同場串連投注通常價值不高
- 第五條:如何辨識並避免導致投注者損失金錢的認知謬誤和數學謬誤
我們在最後一篇文章中探討的謬誤或許是整個系列中最重要的一環。即使你有完美的數學工具(第1-4篇文章),但如果你陷入賭徒謬誤、手氣好時的錯誤思維、確認偏誤或樣本量忽略等陷阱,你仍然會做出糟糕的投注決策。
本文要點:
- 獨立事件沒有記憶:過去的結果並不會增加相反結果發生的機率。使用歷史資料是為了估計機率,而不是預測「必然」的結果。
- 均值回歸是不可避免的:極端表現往往會趨於平穩。職業生涯數據應被賦予更高的權重;近期的小樣本數據則不宜過度重視。
- 樣本量至關重要: 10 場比賽幾乎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在得出任何可信的結論之前,樣本量至少要達到 n≥30。計算信賴區間。
- 敘事並非證據:關於動機、復仇和動力的故事通常無法證偽,也未經檢驗。應關注可衡量的結構性變革。
- 確認偏誤無所不在:只要有選擇性地尋找證據,就能找到支持任何觀點的證據。因此,應該使用系統性的框架,並尋找反駁證據。
- 建立一致的流程:避免謬誤的方法是進行系統分析,每次都遵循相同的步驟,並加入校準和審查環節。
球員道具投注的數學原理嚴謹且容錯率極低。優勢難得,波動性極大,謬誤無所不在。但透過將文章 1-4 中的數學框架與文章 5 中的認知方法結合,您可以運用清晰的思路和嚴謹的統計方法來處理道具投注,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率。
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誠實。如果你在仔細追蹤了100多筆投注後仍然沒有獲利,那麼你可能並沒有優勢。這並非道德上的失敗——要克服有效市場極為困難。但認識到這一點是改進分析方法或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和資金的第一步。
感謝您閱讀本系列文章。我希望它能幫助您更清晰地思考球員道具投注中的機率、價值和風險。
全系列
球員道具的數學原理-全部5篇文章
- 第一篇文章:理解線條背後的數學原理
- 第二條:球員道具投注的預期價值
- 第三條:道具賽的變異數與資金管理
- 第四條:同場串關:相關性的數學原理
- 第五篇:球員屬性分析的常見謬誤(本文)
相關賠率奇才文章
- 投注系統與謬誤-賭博中的其他認知偏差
- 為什麼投注系統會失敗-遞增系統的數學原理
- 體育博彩概述- 全面的體育博彩數學